回首頁 >前言

本校歷史悠久,在設校以來持續的努力之下,本校現況說明如下:

一、優勢(Strength)展開

(一) 大部份學院居國內領導地位

早期本校畢業生大都服務於學校,也深受歡迎。然而現今的畢業生除了到學校服務外,更多到企業服務。目前本校畢業生的形象依然承續著本校傳統校風,注重品德教育,接受服務學習。然而在這競爭激烈的時代,除了本校學生的傳統特色外,應表現出其他優質大學的專業與創新形象,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應推動兼具品性與專業的全方位教育,發揮本校本質,實行全人教育,以培育出德智體群美的畢業生,也兼具未來成為跨領域領導人才之潛力。

(二) 科技與人文均衡發展、重視品格的全人教育

本校的傳統責任在培育優秀的老師,故注重每位學生的均衡發展,所設的系所也大部份屬於基礎學科,因此在科技與人文上均衡表現。與專業型大學(如藝術大學、體育大學等)比較,師大有科技領域上的優勢;與一般大學比較,本校有人文藝術等領域上的優勢。藉著科技與人文藝術的雙重優勢,本校對學生的全人教育發展更為完整;加上本校傳統重視品格教育的校風,更能培養出具德智體群美的學生。

(三) 跨領域人才培育

本校學院領域多元,尤其在人文、藝術、體育與教育方面的特色,可以充分發展科技與人文藝術、管理與人文藝術的結合,只要整合良好,就能建立具產業需求之跨領域學程,不但適於本校教學、研究特色的形成,也有助於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本校現有 26個不同領域的學分學程,供學生做跨領域學習。

(四) 校友表現傑出

本校校友在我國教育領域有傑出卓越貢獻,許多中等學校校長、主管、教師皆畢業自臺師大。截至今日,共計有27位校友擔任大學校長、261位校友擔任高中校長、及388位校友擔任中學校長。校友在高等學術專業表現也極佳,共有七名校友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鄭院士天佐張院士玉法李院士壬癸李院士文華潘院士玉華林院士明璋龔院士煌城)。在政治界,校友表現也不遑多讓,已有多位校友曾任或現任中央部會首長(立法院王院長金平、教育部吳部長清基、體委會戴主委遐齡、前考試院許院長水德、前教育部郭部長為藩、前教育部林部長清江、前教育部楊部長朝祥、前體委會趙主委麗雲、前體委會許主委義雄、前文建會陳主委郁秀、前陸委會黃主委昆輝等),也有十多位校友曾任或現任立法委員。在企業界,本校也有許多校友表現傑出(中油公司前潘董事長文炎、仁寶電子許董事長勝雄)。本校校友表現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在於人文藝術與體育方面,對本校未來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極佳助益。若能結合校友力量,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同時加強本校建設,並輔導在校學生或年輕畢業校友的職涯發展,未來將會持續不斷有更多傑出的臺師大校友。

(五) 地理位置具競爭力

本校和平校區位於台北市市中心,鄰近三公里以內有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等中央機關、國家圖書館、中正紀念堂、兩廳院等重要藝文單位、知名企業總部等,十公里可及之範圍內,有故宮博物院、台北市美術館、當代藝術館、華山藝文專區、新舞台等公私立藝文機構及場館。捷運古亭站與台電大樓站近在咫尺,台鐵與高鐵站僅在10分鐘車程之遙,可謂地理位置絕佳,有利於本校師資聘請與學生召募。加上本校國際生多,來自八十餘國,塑造出具多國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透過跨國文化的集中,也有助於本校在教育產業、文創產業、與樂活產業的發展。另外,本校公館校區靠近臺大商圈,若能提高校園周遭生活機能,則未來的發展可期。林口校區雖然較為偏僻,但待機場捷運開通,現況將會有所改善;而由於該校區相當幽靜,校園綠化良好,適合發展運動與樂活產業,也適合當作國際生與僑生先修教育的場所。

(六) 校園e化環境佳

本校校園網路環境建置完善,在最近的西班牙世界大學網路排名已躍升為國內第三名。近年來本校網路也已全面發展無線化,e化教室設備完整,數位學習平台已建置多年,也是全台第一所發展開放課程(open courseware)的學校。本校各單位的行政電腦化也已見績效,例如,學生證與教師證皆與悠遊卡合一,並與監控與門禁系統整合以維校園安全;完成公文、人事差勤系統提高行政效率;導入單一簽入與整合行政入口網,以達安全、方便之服務的目的。本校圖書館高度e化,電子化資源多,已朝向數位圖書館發展;全面實施網路電話系統,更達節省經費與提升服務功能之目的。

(七) 國際化環境佳與資源充沛

本校不但有卓越的英語學系,提供充沛的卓越英語師資及英語教學資源環境,也有許多國際學生,學生來自約八十餘個國家,本國學生有非常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現今企業全球化趨勢,許多外商來我國設立營運總部或分公司,我國企業也積極到全球各地展開策略佈局,對於英語流利人才需求孔亟。

二、劣勢(Weakness)展開

本校基於社會環境變遷、系所本質及校地等因素,計有下列劣勢,急待策略性作為加以扭轉。

(一) 大部份系所為基礎學科,培養的學生較無法直接滿足產業需求

本校以往的設系是以中等學校學科為考量,故大部分系所為基礎學科,較無考量產業需求,也較缺乏產業推動人才。為因應學生出路的多元化,應召集校內熟悉產業發展的教師,結合外部專業機構,協助建立各系所的產業職能,並據此調整課程結構,甚至組織架構。此外,亦須請管理學院強化基礎管理學程,提供更多機會讓各學系學生在校期間,都能有機會學習幾門最基本的管理學科,培養經濟與成本的概念,畢業之後,結合本科系專長進入產業界,必能快速融入,未來成就可期。

(二) 系、所空間不足,教學資源待更新

近年來本校已擴增不少空間,如新科學教學大樓、正樸大樓頂樓增建、與青田街大樓的完成、原幼稚園空間等,但由於研究、教學空間不足的系所過多,加上新設學院、系、所,更使得此現象難以改善。另外經費逐漸減少,使一些系所的教學資源老舊或欠缺。為了改善資源不足的現象,各校區應新建教學大樓,滿足空間的基本需求,同時需做會計分析與財物管理,徹底開源節流,讓經費有校運用,並爭取外部資源,如此方能逐年改善教學資源。

(三) 轉型過程中資源分散,整合不易

由於資源有限,加上轉型過程中新設一些單位而分散資源,因此有必要擇本校優勢而發展,並整合一些單位而提升競爭力。在研究或創作團隊的形成方面,也有必要提供資源輔助具亞洲領先潛力的團隊更進一步的發展,讓本校的部份研究可達國際領先地位。

(四) 吸引傑出學術人才的條件略遜於同等地位大學

本校歷來教師的表現相當傑出,可以領導學術發展,然而由於近年來主客觀因素的改變,本校在吸引傑出學術人才的條件方面略遜於同等地位的大學。在現有學術領導人才逐漸退休之際,傑出學術人才之延攬及後續接班人才之養成應為當務之急,尤其在原本居國內領先地位的學院中,相關現象更令人憂心。若要維持這些學院繼續領先,勢必禮聘國際上知名教授,邀請在學術上表現傑出的校友,並培養具潛力的年輕教授,以繼續維持本校在相關學術領域的聲望。

(五) 校內相關制度猶待建立完善

本校的制度有些因不夠完善或未確實實施,容易造成公平性與效率性的問題,使得教師與系所表現常無法有效。一套好的制度必需有助於校務發展,無論會計、人事、管考、教師等各方面制度皆需提供積極向上的發展機制。為了建立積極向上的制度,實有必要邀請校內外專家組成客觀而公正的制度檢討小組以改善本校的運作效率。

三、機會(Opportunity)展開

由於國際金融海嘯的影響,使得政府體認到國家經濟依賴單一產業發展的危險性,加上學術界已認知到各大學多元發展的必要性,使得本校的價值漸為浮現,因此未來本校還有很大的機會發展成具特色的綜合型大學。綜合而言,本校具有下列機會:

(一) 全校師生體認到學校轉型發展的迫切性。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趨勢以及教育部開放大學設教育學程的政策,導致師資需求嚴重供過於求,而導致學生就業困難或成為流浪教師。本校各系所已有所體認,老師們也鼓勵同學在校期間多充實語文能力、吸取財經管理知識、留意產業趨勢,以為就業開闢一條康莊大道。本校學生也有所體認,除了積極爭取擔任教師的機會,也加入各種學程,為進入產業就業而準備。目前,師生都已體認到學校轉型的重要性,期望藉由轉型讓社會對本校只有師資培育的刻板印象改變,重新認識臺師大也可以為各行業培育誠正勤僕的專業人才。

(二) 社會普遍認知現代公民應同時兼具科技與人文的素養。

我國歷經數十年來的經濟成功發展、民主政治的進步,已逐漸走入已開發國家之列。社會的普遍價值觀認同一個現代公民應該擁有科技與人文的素養,不但關心環保、科技趨勢,善於利用網路與電腦解決生活與工作的問題,也需要懂得欣賞文學、藝術、音樂,體驗休閒、知法守法、關懷社會,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而本校的卓越教育、人文、科學、藝術領域,可以做為培育學生同時擁有科技與人文素養的全人教育的重要基石。

(三) 隨著經濟發展的多元,跨領域技能的人才更加受到重視。

我國經濟發展已邁入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社會大眾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講究快速、創新、物超所值。不斷追求創新與創意,需要跨領域技能的人才。臺師大近年來已經十分重視跨領域的學習,在校內設置了26個跨領域學分學程,為迎接社會對跨領域人才的趨勢做好準備。

(四) 政府重視教育產業、文創產業、與服務產業之發展。

政府長期以來十分重視教育產業的發展,九年國教也將延長為十二年。我國政府也十分注重成人教育、勞工教育等,以不同的鼓勵政策協助教育產業的發展。我國已是一個服務業比重超過GDP的70%的國家,政府對健全服務業的發展不遺餘力。近幾年,政府又將文創產業的發展視為重要國家政策,對於文創產業積極挹助發展基金與扶植。本校在教育、文創領域成就斐然,正可全力迎向這個機會。

(五) 產業人才需求漸重視品德要求,符合本校傳統優良校風。

企業對於員工的操守與忠誠度愈來愈重視,因為監守自盜或對工作輕忽的態度等,都會增加企業成本,甚至造成損失。本校素來以培育才德兼備的教師為使命,對於學生的教育,數十年來早已將品德培育做為最基本的任務,而此校風早已在教育界負有盛名。本校的畢業生在品德操守,應該是現今企業的最愛。

(六) 未來中等學校教師知能的重新定義,在職教師進修教育的日益重要。

中等學校教師雖然從長期教學累積經驗,但是社會變遷快速、科技改變步伐也快、學生的價值觀與思考邏輯也較以往不同,若要持續勝任教職,勢必要在進修以充實知能。全國中等學校教師再進修的趨勢已成必然,而本校絕對是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的最佳場域。

(七) 本國企業與國際企業營運總部大多設在台北地區,服務業也多集中於台北地區,畢業生就業機會遠大於中南部。

台北市是機能十分健全的國際都市,無論本國企業或外國企業都喜歡把營運總部設在台北地區,以做為運籌帷幄的中心。因此,許多高薪或有發展前途的工作機會都集中在北部。此外,由於台北縣市人口將近臺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許多服務業也設立在北部,學生就業機會遠多於中南部學校的學生。

四、威脅(Threat)展開

由於社會整體環境的變遷,對本校的發展的確造成困擾;近年又因未獲得五年五百億計畫,及98年度教學卓越計畫未獲延續補助,對本校的形象打擊頗重。分析本校正面臨下列威脅:

(一) 少子化趨勢大幅減少中等學校教師需求,本校畢業生失去傳統就業優勢

因少子化趨勢,教職工作減少,本校目前僅有約百分之二十五的學生進入教職工作,因此積極發展學生教職以外的就業競爭力,是本校應持續努力的目標。系所的發展應考量到學生的產業就業情況,並尋找系所的產業價值,鼓勵學生修習兩到三門基礎管理課程,了解企業運作與產業競爭,同時也可引進產業力量以協助系所成功轉型發展。而在教職工作的競爭上,本校有必要以「精英教師」為培養目標,使能因應未來教師的需求。

(二) 社會對本校的刻板印象依舊停留在只有中等學校師資培育

社會對本校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師資培育上,加上流浪教師問題,總覺得本校學生出路不好,進而影響到本校的招生與發展。故如何對本校形象的提升與再定義是當務之急,並要確實行銷本校的實質成果與價值,對於誤解的事項需說明清楚,同時需先讓校內師生與校友瞭解,並形成共識,故推動「本校共生」計畫是團結本校的首要策略。

(三) 一般大眾對本校校風有保守的偏頗印象,部分優秀學生不願意以本校為優先志願

年輕學子多偏好活潑多元的校風,本校長久以來踏實務實,但被誤解為校風保守、呆板,因此部分優秀學生大學入學考試,選擇志願時,不願意以本校為優先志願,因此學生素質,略有下降疑慮。

(四) 未被認可為研究型大學,爭取研究經費及優良師資,困難度增加

本校在前些年教育部認定的研究型大學中被排除,因此外界或有本校研究能量稍遜的錯誤印象,造成本校與他校競爭大型研究計畫經費補助時居於劣勢。也因此少數研究成果甚佳的教師被其他學校挖角,另外聘任具潛力的新任教師時亦較缺乏競爭力。

(五) 與企業界聯繫不足,大額募款能力遠低於其他學校

本校校友多在教育界服務,在企業界服務者較少,因此與業界關係不深,難以從企業界募得大筆款項,對校務基金的挹注較少,不利於校務發展。

(六) 新增院系知名度尚未打開,招生及就業仍有障礙

本校近年配合國家社會發展,積極進行多元規劃,新增許多院系所,然因成立時間較短,知名度尚未打開,召募新生及學生就業,仍有障礙。